如果我們大學裏的自願是父母選的,如果我們大學裏的課程是挑好過的選的,那我們又憑什麽要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呢?如果我們依然不願在一個每日需要消費8+小時的地方讓自己成為一個牛逼的人的話,而逃避到外麵的世界去,那我們心裏的那些愛好,心底的那下理想,生來的些許天賦,也許真的會終老一生了。
前幾天看到一句話“你大學裏的自願是你父母選的,你大學裏的課程是你挑好過的選的,那你憑什麽要過上你想要的生活?”這句說給每個年輕人的話,瞬間撲滅了我。
假期閑來無事,收到公司的通知郵件,公司的網絡課程第二輪課程開始,請在XX時間之前學完。公司的學習資料向來甚多,一向覺得無非是一些基本武藝,大概公司理念的東西,洗腦而已。明天真是沒事幹了,才打開去看一看。上了一門課過後,腦子突然之間之間之間開始變清醒了,對一些日常手頭做的事兒有了宏觀的了解,也突然之間之間之間想到來每次跟領導們開會時領導說的都是什麽意思了。這促使我馬上有一個很大的衝動去好好工作,有朝一日像前輩那樣做一個在工作上受人尊敬的人,而不僅僅是在個人愛好與特長上有點灼爍。想到這裏,心裏很激動,同時也思考了許多已往。
就說我自己,一個能把為個人愛好熬夜到2點,能把個人事務做的蒸蒸日上的人,工作上雖不是很差,但也不是很牛逼的樣子,與個人愛好事業有著很大的差距。這絕不是我個人能力問題,而是心在哪裏的問題。
我們總覺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才是正經事,但是什麽是自己喜歡的事?恐怕沒有多少人能說清楚。比如我自己,一向覺得工作以外的個人愛好就是自己心裏的聲音,做的蒸蒸日上的。可是工作呢?一向以來都自認為不是心裏想做的事兒,可是心裏想做什麽呢?如果把個人愛好的內容變成正業去做,自己就真的開心了嗎?事實也並不是這樣。那究竟是要幹嘛呢?思來想去,其實,就是逃避。
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工作特別苦逼,而自己過的就不是那自己個兒喜歡的日子,於是我們總用“追逐心裏的聲音”這句話來鼓勵自己,結果越這麽想越脫離現實,過後就開始了無盡的理想和抱怨。其實對於普通孩子來講,那些真實的心裏的聲音大體上都是想坐享其成,不勞而獲的,比如希望有一大筆錢可以去環遊時間,但一提先努力工作,受人氣挨人罵去賺錢,就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的一腔理想被社會的大熔爐燒的灰飛煙滅了。加上媒體太過的宣傳一些外洋思潮,以及一些成功人士在成功後說出的名言警句,我們的心裏開始躁動,愈發的找不找北了。
於是,我們動不動就辭職旅行,動不動就盯著錢換工作,動不動就找同僚商量一點賺錢快的小舉措,而很少有人在自己專業的方向上專心好好往心裏學點東西,也很少有人想著把自己變成一個在工作上很專業的人。社會浮華,物欲橫流,每日空上班的事兒能推就推能擋就擋,下班吃飯看電視睡覺(sleep),然後腦子裏想著社會怎麽難混,工資怎麽不漲……特別是剛畢業的時候,受打壓受氣工資低,於是我們會本能的逃避那些可能發生的困難。想到未來會有困難,心裏便開始想如果不做這份工作,如果是去旅行,如果是做自由職業者,就不需要麵對了。於是,每個人在熟悉職場一兩年後,都會對一晚暴富和一晚成名抱有熱切關注,會開始在碰到困難的時候想著外麵的世界;而周圍誰要特別努力的工作,總會嗤之以鼻的說一句:“活的不要太用力,你至於麽!”
可是每當看到牛逼的前輩在前方閃閃發光的時候,每次看到前輩的PPT邏輯寫的讓人驚豔的時候,看到領導不管講什麽都能滔滔不絕的時候,馬上就覺得領導碉堡了,自己弱爆了。所以當前輩們能用很長的年假去那些自己也很想去的地方曬太陽享受生活的時候,自己的心裏又會生出好多的羨慕和矛盾。
其實我們都知道,不迎著困難往前走,前輩的現在無論如何也成不了我們的未來,隻是心裏會變得不那麽勇敢,會畏懼受傷害。我們下意識的逃避現實,理想自己能像《奮鬥》裏的人一樣,不用擔憂錢,就有房子有車有男人有妞兒另有個烏托邦,於是我們鬧騰、訴苦、辭職,覺得這個世界不是我們心裏想要的樣子。這麽折騰頻頻過後,我們會發現這個現實又把自己甩到了更靠後的地方去了。
每當我懈怠的時候,我就去每日涯看各種狗血貼,每次我都發誓不要讓自己的未來過上那樣離奇而窘迫的生活。22歲-28歲,這六年,我們會迅速走過,而也是這六年,奠定了我們三十歲過後的生活質量。而對於女孩兒子來講,如果能在結婚前奠定一個良好的事業和經濟底子,無疑是對自己未來一個巨大的保障,好過把這個重擔扔給一個其實實現不了你太多理想的婚姻。
如果我們大學裏的自願是父母選的,如果我們大學裏的課程是挑好過的選的,那我們又憑什麽要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呢?如果我們依然不願在一個每日需要消費8+小時的地方讓自己成為一個牛逼的人的話,而逃避到外麵的世界去,那我們心裏的那些愛好,心底的那下理想,生來的些許天賦,也許真的會終老一生了。
想為自己的心裏做點事嗎?從明天早晨上班不遲到開始!
(责任编辑:生活)